0.1号千又钩可以钓多重的鱼,适合垂钓1-2两的鱼类

杰农
杰农

0.1号千又钩一般搭配1号主线+0.6号子线,可用于垂钓重量约50-100g的鱼。如果是早春、深秋或冬季等鱼儿不活跃的节,可尝试垂钓250g及以上的鱼。

0.1号千又钩钩身长约9.8mm,钩门宽约4.1mm,钩底深约4.9mm,钩条径约0.5mm,拉力值约2.7-3.2kg。

0.1号千又钩可以钓多重的鱼,适合垂钓1-2两的鱼类

一、0.1号千又钩可以钓多重的鱼

1、基础数据

钩型千又钩型号0.1号拉力值2.7~3.2千克
钩身长9.8毫米钩门宽4.3毫米沟底深4.9毫米
钩条径0.50毫米适钓鱼种鲫鱼、罗非鱼、鲴鱼、白条鱼

注:千又钩尺寸并没有统一的标准,以上0.1号千又钩的数据仅供参考,请大家使用时务必以实际尺寸为准。

2、钓重论述

0.1号千又钩适合钓1两至2两的鱼。0.1号千又钩的钩身长约9.8毫米、钩门宽约4.3毫米、拉力值约2.7~3.2千克,正常操作时0.1号千又钩完全能应付1两至2两的鱼,若在鱼不活跃的早春、深秋、冬季等时节0.1号千又钩也能钓半斤甚至更大的鱼。

3、线组搭配

0.1号千又钩一般建议搭配0.6号子线(尼龙线)、1.0号主线(尼龙线),从线组配合上看0.1号千又钩最适合用来钓1两至2两的鱼,其中0.1号千又钩的拉力值约2.7~3.2千克,0.6号子线的拉力值约1.5~1.8千克,1.0号主线的拉力值约2.2~3.0千克。

0.1号千又钩可以钓多重的鱼,适合垂钓1-2两的鱼类

4、适钓鱼种

(1)白条鱼:白条鱼是常见的淡水鱼类,俗称餐条、尖嘴子、游刁子等,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溪流、沟渠、江河、湖库等水体中,常见个体7~13厘米,最大个体可达25厘米。

(2)鲫鱼:鲫鱼是最常见的淡水鱼类,俗称鲫瓜子、月鲫仔、鲫壳鱼等,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池塘、溪流、沟渠、江河、湖库等水体中,普通鲫鱼(土鲫鱼)一般都在1斤以内。

(3)罗非鱼:罗非鱼是我国引进的淡水鱼类,俗称非洲鲫鱼、福寿鱼、吴郭鱼等,原产于非洲,常见个体1~2千克,最大个体可达5千克以上,但超过2千克的罗非鱼极为少见。

(4)鲴鱼:鲴鱼是常见的淡水鱼类,俗称黄尾鱼、黄姑子、板黄鱼等,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溪流、江河、湖泊、水库等水体中,常见个体200~500克,最大个体可达1~2千克。

0.1号千又钩可以钓多重的鱼,适合垂钓1-2两的鱼类

二、千又钩通常用几号

1、钩型特点

千又鱼钩是指起源于日本的“チㄡ”鱼钩,原本是为在近海中钓黑鲷等海鱼设计的,特点是钩条粗、钩门宽、钩柄长、钩尖呈鹰嘴状并稍向外倾,引入我国后也常用来钓鲤鱼、草鱼等大型鱼类和黄颡鱼、鲶鱼等凶猛的肉食性鱼类,但小号千又鱼钩也能钓鲫鱼等小型鱼类。

2、型号划分

千又鱼钩的型号主要有0.1号、0.3号、0.5号、0.8号、1号、2号、3号、4号、5号、6号等,从钩型上看千又鱼钩更像是伊势尼鱼钩和伊豆鱼钩综合体,其中钩条粗、钩门宽、钩尖呈鹰嘴状等特征类似伊势尼鱼钩,而钩柄长、钩尖稍向外倾(“歪嘴钩”)等特征则类似伊豆鱼钩。

0.1号千又钩可以钓多重的鱼,适合垂钓1-2两的鱼类

3、钩号选择

(1)鱼种:千又鱼钩通常用几号取决于鱼情,例如主钓鲫鱼、罗非鱼等小型鱼类时可用0.1~0.5号千又鱼钩,而主钓鲤鱼、草鱼、鲶鱼等大型鱼类时则建议用1~2号以上的千又鱼钩。

(2)季节:千又鱼钩一般用几号取决于季节,例如鱼活性低的冬季、早春、深秋等时节野钓可用0.5~1号千又鱼钩,而鱼活性高的暮春、夏季、初秋等时节则建议用1~3号千又鱼钩。

(3)钓法:千又鱼钩通常用几号取决于钓法,例如蚯蚓、红虫等钓鲫鱼、罗非鱼等小型鱼类时可用0.1~0.5号千又鱼钩,而谷麦钓鲤鱼、草鱼等大型鱼类时则建议用1~3号千又鱼钩。

0.1号千又钩可以钓多重的鱼,适合垂钓1-2两的鱼类

4、线组搭配

钩号子线主线拉力(kg)钓重鱼种
0.1号0.6号1.0号2.7~3.21两至2两鲫鱼、罗非鱼
0.3号0.8号1.2号2.9~3.52两至3两鲫鱼、罗非鱼
0.5号1.0号1.5号3.2~3.63两至5两鲫鱼、罗非鱼
0.8号1.2号2.0号3.5~4.05两至1斤鲫鱼、罗非鱼
1.0号1.5号2.5号3.8~4.51斤至2斤罗非鱼、鲤鱼
2.0号2.0号3.0号4.4~5.12斤至3斤罗非鱼、鲤鱼
3.0号2.5号3.5号4.7~6.03斤至4斤鲤鱼、鲶鱼
4.0号3.0号4.0号5.8~6.94斤至5斤鲤鱼、鲶鱼

注:以上千又鱼钩线组配合仅供参考,作钓时一定要根据实际鱼情、水情、季节等因素灵活搭配线组。
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宝通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宝通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