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介绍:食肉植物也叫食虫植物,可借助自身的特殊结构捕捉昆虫,然后依靠消化酶、细菌的作用将其分解,最后吸收其中的营养。
捕虫机制:食肉植物可以产生粘性液体,昆虫接触后就会被粘住,或者是通过快速闭合叶片的方法将昆虫夹在其中,然后分泌消化液将猎物“吃掉”。
地理分布:大部分食肉植物都生长在热带沼泽地带,还有一些被人们当作盆栽。
一、基本介绍
1、食肉植物又称食虫植物,这种植物能借助特别的结构捕捉昆虫或其他小动物,并靠消化酶、细菌或两者的作用将小虫分解,然后吸收其养分。
2、已知食肉植物约有600种。这类植物多为绿色植物;食肉植物能将捕获的动物分解,这个过程类似动物的消化过程。分解的最终产物,尤其是氮的化合物及盐类为植物所吸收。
3、食肉植物多数能进行光合作用,又能消化动物蛋白质,能适应极端的环境。其诱捕工具多为叶的变态。半数以上的食肉植物,其特点是花两侧对称。有些食肉植物几乎遍及全世界。
二、捕虫机制
1、地区特性
(1)植物中的确有一类食肉植物,由于它们主要捕捉昆虫,所以也叫食虫植物。截至到2013年全世界发现的食肉植物共有13科20属600多种,绝大多数都隶属于三个食肉植物科——猪笼草科、茅膏菜科和狸藻科。
(2)食肉植物其实并不罕见,从热带到寒温带都有分布。在中国南方非常多地方——比如广州的白云山和深圳的梧桐山——很容易就能见到茅膏菜属的多种食肉植物,在北京也一直有狸藻生长(虽然数目很少)。
(3)因为这类植物具有这种奇异的特性,它们一向是植物科普的热门题材,也因此被非常多人当成观赏花卉栽培。
2、养分获取
(1)食肉植物多半都生长在养分贫瘠的石缝、沼泽或浅水中,食肉是它们获取养分的重要方式。
(2)但是它们本身仍然可以通过根系吸收矿物质,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,如果它们不食肉,一般至多是生长不良,并非必死无疑,所以食肉植物并无需进化出像食肉动物那样高超的捕食本领,只要可以对付昆虫这样的小动物就够了。
3、捕虫机制
(1)其中捕蝇草的反应最为迅速。食肉植物的捕虫机制有的是利用产生的粘性液体粘住猎物,有的是用像瓶子似的叶子诱猎物进入后再封口等等。
(2)大部分食肉植物都生长在潮湿荒地、酸沼、树沼、泥岸等水分丰富而土壤酸性缺乏氮素的环境。无论水生、陆生或两栖,食肉植物均有相似的生态特点。
(3)大部分食肉植物是多年生草本,高不过30厘米,长仅10至15厘米。个别种类有长至1米的,最小的可以隐藏在水藓沼泽的藓类中。
4、捕食方法
(1)一是生有捕捉器或夹子般的叶子,叶子两半能迅速闭合,把牺牲品夹在 当中。如茅膏菜,它的叶子平时分两片张开,叶上分泌有甜味的液体,一旦有昆虫类小动物碰到叶子上的毛,两片叶子立刻闭合,把昆虫夹在其中, 并分泌消化液把它消化即“吃掉”。大约十天后,消化已毕,叶子重新张开,等候捕捉下一个猎物。
(2)另一类如猪笼草,瓶子草,叶子演化成瓶状,瓶口色 彩鲜艳如花,并能分泌具有香味的蜜腺,吸引昆虫等小动物。而瓶颈又长着向下斜生的硬毛,昆虫只要爬进瓶中就没有办法逃出,瓶底的消化液会迅速把它 消化掉。 这些能捕食动物的植物,虽然令不少人觉得惊奇,但它们确实存在。
(3)然而,这些植物都不高大,通常只有二三十厘米,最高的也不过六七十厘米高。 它们只能捕食小动物,主要是捕食昆虫,较大的品种,偶尔也能捕食小型的蛙或壁虎等。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捕虫植物或食虫植物。至于稍大些的动物, 哪怕是小鼠,它们是根本无力捕获的。
三、地理分布
1、大都生长在热带沼泽地带,也有一些作为小型盆栽供欣赏。
2、主要产于南亚和澳大利亚的猪卷草、茅膏菜与产于南美的捕蝇草及瓶子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