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鲵发病原因包括本身抗病能力差、水质不良或水温巨变、肌体受伤、不换水、饵料处理不当、疾病检查不严格等。
本身抗病能力差:饵料质量差,导致大鲵进食少,生长不良,抗病能力弱。
水质不良或水温巨变:大鲵的生长适温为15-22℃,水温发生变化会影响其新陈代谢,溶氧含量过高容易引发气泡病。
肌体受伤:大鲵争食时会相互攻击,当身体受伤后会被病菌侵染,从而发病。
一、大鲵为什么会发病
1、本身抗病能力差
多数因为饵料质量差,大鲵对饵料的适口性比较差,所以进食量小,生长不良,身体瘦弱,抗病能力就差,则非常容易感染病菌,致病死亡。
2、水质不良或水温巨变
(1)这都是导致大鲵发病的原因,大鲵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~22℃。大鲵是变温动物,水体各种理化因素对大鲵的生活、生长、繁殖都具有特殊的作用,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。
(2)水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大鲵的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,水温升高呼吸频率增强,耗氧量增加。如此时有充足的饵料,大鲵会加快生长。反之则为轻则发病、重则死亡。
(3)酸碱度的过高或过低也不适合大鲵的生长,大鲵的适生范围为6.5~8,如果大于9时便会死亡。
(4)溶氧量在4mg/L才可以正常生长,当低于2mg/L时便发育不良,导致畸形;过高时便会引起气泡上升,这时便会引起大鲵的气泡病。
(5)水质过肥,水中含有有毒的化学物质,都是导致大鲵发病的主要原因。
3、肌体受伤
因为大鲵在争食过程中发生相互撕咬,大鲵肌体一旦受伤,这些致病菌便会从伤口乘机侵入,使伤口部位感染,导致伤口发生炎症,甚至有可能造成全身感染,引起并发症。
4、不换水
(1)由于大鲵是肉食性的,大量捕食饵料鱼,其排泄物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,但从表面看池水却非常清澈。
(2)养殖户往往用常规品种养殖中看水色的方式来判断水质的好坏,认为池水清、透明度高就是水质良好,不换水,在疾病防治上不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5、饵料处理不当
(1)大鲵发病,除自身免疫力太弱和水体不良因素发病外,在大多数的情况下,与饵料鱼的处理不当有关。
(2)养殖户对饵料鱼不加处理,直接投喂给大鲵摄食,而饵料鱼带来的寄生虫病、出血病、肠炎病等都能传染给大鲵,而且速度非常快。
(3)因为饵料鱼不适口,造成大鲵没有办法摄食;或因为饵料鱼游动速度过快,大鲵不容易摄食,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话,营养不良,体质就会减弱。
6、疾病检查不严格
(1)由于初次养殖大鲵的朋友对大鲵病害不是十分清楚,常将一些病鲵与健康大鲵放到一起饲养,这样容易造成交叉感染,造成新的疾病传播。
(2)凡有新购进的大鲵必须经消毒处理后,进行观察记录以及进食情况,做到进场消毒、隔离观察,最大限度杜绝外源病变的交叉感染。
二、大鲵是怎么繁殖的
1、每年的5-9月份是大鲵繁殖的季节,在7-9月份是生产的高峰期。在产卵之前,雄性大鲵会先找一个适合产卵的场地。
2、通常它们都会选择水深1米左右的溪流或洞穴之中,确定好产卵的场地后,它们会用头和尾巴将周围的杂物清理干净,然后将雌性大鲵带到洞穴之中。
3、当雄性和雌性大鲵一起进入到洞穴之中后,就会进行产卵。产卵完成以后,雄性大鲵会将雌性赶走,自己守护产出卵,直到幼崽孵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