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泥池养殖泥鳅的常见误区有乱购苗种、放养不当、水泥池不符合习性、滥用粪肥、忽视水草作用等。
乱购苗种:盲目在外地购买种苗,种苗容易因长期暂养、长途运输而死亡。
放养不当:体长超过10厘米的泥鳅,可能正值繁殖期,运输不当很容易致死。
水泥池不符合习性:泥鳅对地表的振动很敏感,若地面产生振动,它们会受惊逃窜,导致身体因受到撞击而出现损伤。
一、水泥池养殖泥鳅的常见误区
1、乱购苗种
(1)许多养殖户到外地高价购买所谓的进口的优质苗,因长时间暂养、长途运输死亡率可达70-90%,造成养殖失败。
(2)解决办法:目前没有专供养殖的品种。养殖的是本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,前者抗病力强,后者生长快。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鳅苗。
2、放养不当
(1)10厘米以上的的规格泥鳅体内有卵,运输操作稍有不当,死亡率高达80-100%,因此不可放养。
(2)解决办法:2-3月,池水昼夜温差变化大,宜放8-10厘米的大苗;4-5月宜放5-7厘米的小苗。
3、水泥池不符合习性
(1)泥鳅常发生烂嘴病,病情轻的体瘦弱,重的死亡,有的死亡率达40%以上,用药后疗效仍不理想。其实此病是因为水泥池的建设不符合泥鳅生态习性引起的,泥鳅对地表的振动非常敏感,当地表振动时泥鳅受惊会窜出5-6米远,泥鳅视力差,如果池子太小,嘴易撞到池壁受伤引发此病。
(2)解决办法:水泥池面积应不小于200-300平方米且池角修成圆型。新池放苗前一月用水泡20-30天去碱,然后用麻袋片包入充分腐熟的鸡粪,每包5公斤,每亩放10-20包,当池壁变绿时取出麻袋包,再放入鳅苗,可有效预防泥鳅烂嘴病。
4、滥用粪肥
(1)泥鳅池水体小,施粪肥过多,极易败坏水质,诱发疾病。一定要注意施肥时间。
(2)解决办法:当水透明度大于35厘米时,用麻袋片包入充分腐熟鸡粪,每包5公斤,每亩放10-20包;当水透明度到20-25厘米时要及时取出麻袋包。
5、忽视水草作用
(1)养鱼先养水,有草鱼才肥。据统计,泥鳅在有水草情况下,成活率为泥土的1.07倍,为无隐蔽物的1.46倍。因此,用白塘养常规鱼类的方式来养泥鳅是行不通的。
(2)解决办法:在泥鳅池子中栽种水葫芦、水花生等水草。这些水草的根系发达,不仅给能泥鳅提供了安全的栖息的环境,还能起防暑降温、净化水质的作用。
二、养殖泥鳅有无风险
1、市场风险
(1)虽然目前泥鳅市场需求量非常大,价格一直攀升,但对于农民个人来讲,同样存在市场风险。
(2)特别是初次养殖,养殖规模又小的,市场风险相对要大一些。
(3)建议积极向大户和养殖基地靠拢,及时了解市场信息,掌握合适的时机,方便时“搭车”销售。
2、技术风险
(1)泥鳅养殖,主要风险在技术,如果喂养、防病治病等技术不过关,会导致养殖失败。
(2)因此,在实施养殖之前,最好能学习相关技术,然后少许试养,待充分掌握技术之后,再大规模工厂化养殖。